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于最美书店,我已经审美疲劳了。”

2016-12-15 浦睿文化 浦睿文化

每个爱书的人也许都幻想过日日与书为伍的人生,读书、藏书、访书、谈书、设计书……这样的生活会有多美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比钟芳玲更有发言权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她走访了全球上千家大大小小的,独立的、或非常高贵的,或接地气的书店,并且把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三本书,也就是著名的“书话三部曲”——《书天堂》、《书店风景》、《书店传奇》。这三本书在国内掀起了不小的浪潮,被很多爱书人、书店从业者奉为了解书店的最佳指南、“圣经”,引路书。

 

然而,随着这几年图书市场上关于介绍西方书店的书越来越多,钟芳玲不再满足于只把聚焦点放在书店上。她坦言——“‘最美的书店’,其实我对这样的词、这样的宣传已经审美疲劳了,书店这个场景里面发生的故事,对书店里这些人的感动,以及我对于阅读本身的感动,才是真正让我心动的原因。”于是,她将关注点扩展到跟书有关的一切人、事、地、物上,也借由这个契机写作了第四本书——《四季访书》。

 

《四季访书》不仅介绍了西方世界非常有趣又千奇百怪的书展、书店,也带读者探访西方非常著名的几位作者,包括杰克·伦敦、约翰·济慈等等的故居,通过他们生前的一些物品,比如藏书票、老照片、旧书信……,来探究这些作家、爱书人的前世今生,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书世界。

 

这篇文章,整理自钟芳玲10月在南京先锋书店的《四季访书》分享会,这场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共同分享他们所热爱的、“与书相伴”的生活。




- ❶ -

1996年,

钟芳玲出版了一本后来被称作“行业圣经”的书

钱小华开了一家如今成为南京市地标的文化书店

 

钟芳玲:南京的朋友大家好,从我2004年底第一次来大陆到现在,其实中间应该是有很多机缘可以到南京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的就这么延啊延,一直延迟到今年我才第一次来到南京。这次来主要是因为我的新书《四季访书》简体版在今年出版,也趁着这个机会希望能够来跟大陆的书友们分享一下我这本书写作的过程,或者是我这么多年来访书的一些经验。

 

虽然此前我没有到过先锋书店,但我跟很多关注书业的朋友一样,早已经对先锋书店久闻大名了,特别是他们的店主人钱小华 钱总,也是书业的传奇。所以,我对南京能成为这次分享会的首站非常期待。

 

我记得抵达当天到旅店是晚上九点零一分,书店刚好关门,我央求来接我的朋友说,无论如何要请里面的店员为我把这个书店延迟一下,让我能够进来望一眼。来到先锋书店,我第一个感觉真的是非常非常激动,因为我曾在照片里看过很多关于这里的图片。就如同我的读者看到《书店风景》、《书店传奇》等等书店的介绍,像莎士比亚书店等著名的书店,当你第一次去的时候,就像小孩子进到迪斯尼乐园一样会非常兴奋。而且最重要的我想不是这个场景本身让我觉得有影像上的熟悉,而是我在短短的几十分钟之内,跟这里的员工互动交流,从他们身上我可以感受得到为什么这家书店可以成为南京的地标。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去拜访这边非常有名的金陵刻经处、古籍图书馆、朱赢椿老师的工作室,赵清老师的工作室,(南京)真的是一个非常有人文气息的一个城市。我非常高兴来到这里,也很高兴有机会跟江南地区的书友们会面。

 

今年是先锋的二十年,非常凑巧,就某个角度来讲也是我出版的二十年。怎么说呢?虽然1997年是《书店风景》第一版发行,但其实这本书第一版在1996年12月底就已经印刷好了,正式发行在97年。所以,这也是我出版的二十年。

 

1996年的时候我在做什么?那时候我在准备(《书店风景》)的出版,而且在那年之初,我拜访了一些纽约重要的书店跟书人,比如纽约的高谈书集、史传德书店等等,那年我拜访的这些书店,收录在年底出版的《书店风景》里。这期间,我拜访了一个重要的女书人,女作家,我等会儿会再提到她。


我不晓得1996年7月5号,小华你在做什么?

 

钱小华:在流浪。

钟芳玲:在流浪啊,但是你年底就开业了。1996年7月5号,我在纽约时拜访了一位女作家,她帮我在书上题的,“给钟芳玲,她”对书店的爱恋”,我等不及要去读,祝幸运,荷琳汉芙,1996,7月5日,纽约市。”荷琳‧汉芙,大家有印象吗?有一本书现在很有名,我翻译成为《查灵歌斯路84号》,内地通常叫做《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是讲述一个女作家跟一个英国古董书、二手书商通信的故事,很多年前被拍成电影,现在又有新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不二情书》)用它作为一个引子去说。(这个)故事打动了很多人。



查灵歌斯路(查令十字街)/ 1996年

钟芳玲 摄


我在上个世纪就读过这本书,想去拜访查灵歌斯路84号——查灵歌斯路在英国早期曾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书街。但是大约在1994年,我去时发现,那个地址根本不是书店。95年的时候更惨,是卖录像带的唱片店,也要关门了。这让我联想起女作家去拜访那个书店时,店已经关闭的场景,甚至我还看到那个书店的招牌被卖到另外一家乐器行。

 

因缘际会的,1996年,钱小华在流浪的时候,我在纽约流浪,找到了这位我认为已经早就入土的女作家Helene Hanff。(国内把她翻译成海伦·汉芙,但其实应发音该是荷琳·汉芙。)我在纽约Helene Hanff的公寓找到她,1996年她已经接近80岁,我完全没想到她还活着。这段经历我写在《书天堂》里,书中有一张我们两人在她公寓外合影的照片,上方还能看到她当初的居住地址号码。记得当时我的编辑说图片上方太长,要把它裁掉,我立马阻止说一定要完整保留,因为这就是她通信的号码,是非常重要的。

 

我对任何跟书有关的东西都感兴趣,不只有访书,也包括编书,曾经也当过编辑,所以我的编辑真的很可怜,也很大度,因为他(她)必须忍受我的那种自认为很有理的抗议,比方说我就会有意见,不行,这个图片也许不好看,也许太邋遢了,可是它有它的意义性。如果你把它裁掉的话就没有故事可以说。



我去Helene Hanff家拜访了两次,她后来帮我在书上签名。

96年的时候我干了这些事情,这是其中一部分。

 

持续性的,书店当然是我很重要拜访的主题,但是事实上我之所以会去到处逛书店,不是要看书店的装璜有什么不同、书店有多美,而是关注书店里面的书跟书店里面的店员、店主,他们对书的热爱、知识,以及对人的无私,以及在书店场景里面发生的故事,才是真正让我心动的。

 

坦白讲,我们此刻所在的先锋书店,如果要以装璜的角度看,是没有办法称得上高大上的,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读者喜欢,为什么被这么多人票选为“十大最美书店”——虽然我很反对这个名词,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书店一定要有软件,而且书店里的书要让人家觉得选的是有意思的。

 

我在《四季访书》里记录了自己对于阅读、编书,还有访书的转变。如果当书店都是以装璜或者是所在的奇特地点为诉求的时候,如果我们每天都收到一大堆“十大最美书店”,“二十大最美的书店”,“全世界最美书店”评选单的时候,我们会很容易审美疲劳。

 

我觉得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对书籍的感动,对书店里这些人的感动,以及我们对于阅读本身的感触上。于是,我花更多时间——现在已经不再是到处像猎奇一样找书店,而是了解这个书背后的故事。《四季访书》里讲的就是这些书的方方面面。

 

- ❷ -

钟芳玲的四季访书见闻录

 

整理者备注:《四季访书》中,作者钟芳玲用“文人宅”和“书乐园”两个章节带领读者探寻书世界的缤纷万象。我们跟随作者走访“文人宅”,探访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美国传奇作家杰克·伦敦、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与约翰·斯坦贝克的故居、墓园,不仅介绍他们的人和书,还谈他们的忠实书迷与宠物,探索这些作家的前世今生。此外,我们也跟随作者畅游“书乐园”,邂逅美丽又怪趣的案例——价值600万元的地图集、上了链条的中世纪神学书、以羊皮或猪皮或鲨鱼皮或人皮装帧之书、一张破损却标价上万美元的唱片、据称导致拿破仑死亡的壁纸、英国皇家认证的尊贵书店、古意盎然的小巷中深藏的书摊等等,纵然有些风景已不复存在,却成了令人追念的失乐园。

 

钟芳玲:这本书第一部分讲到四位作家——济慈、杰克·伦敦,尤金·奥尼尔,还有约翰·斯坦贝克。



《四季访书》中文简体版 限量票


《四季访书》一开始做了555本限量版,我希望给读者以特别的感觉,除了签名编码的限量票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次区别于以往的限量版本,还特别贴有两张作家的肖像邮票——杰克·伦敦跟斯坦贝克的邮票,这些都是超过三十年以上的老邮票,我很幸运地找到他们,因此这次的限量版里也多了一个元素。

 

我要讲这些作家,不是说我去他住的地方去走两圈就好了,这是一个引子。从他的住宅讲到他的生平,讲到他的作品,就好像你去读一本书的时候,了解它的第一版是什么样子,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理念,要看这个书背后很多的历史,为什么会这样?还有西方人有藏书票,从藏书票上去理解他的一些故事,甚至于他的宠物,他的情人,他埋葬的地方,最后可能都跟他的作品发生关联,这时再去读这个书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觉。


►摩洛哥皮、人皮、猪皮装订的书


钟芳玲《四季访书》先锋书店分享会 资料图


这本手制书除了纸张外,封面、图样全是由一只猪的器官组织与内脏制成,外面还由一大片猪皮包裹。艺术家布蓝德擅长以有机体的器官与组织为创作媒介,他的工作室宛如解剖教室,有兴趣者可上他的网站查看(micha- brendel.de)。



钟芳玲《四季访书》先锋书店分享会 资料图


根据书商分析,这本黑色摩洛哥皮革装订的精装书,封面上镶嵌的肤色皮革内框条应该是人皮。 这些书是摩洛哥皮的装订,因为西方很流行摩洛哥皮装订。

 


济慈《蕾弥亚、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之夜与其他诗》

图自:《四季访书》


我的书中有张图是济慈诗集早期版本的复刻本,很多人买不起真正的原版、第一版,但是可以买一个复刻版,但为什么放上这本看起来不起眼的书,因为这里面盖了一个约翰斯坦贝克跟他太太的藏书章,这本是我在拍卖市场看到的,那时候我在准备《四季访书》这几位作家,我觉得冥冥之中好像这两位作家透过我,像通灵一样,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这个东西不是百度或者是谷歌搜索会有的经验,必须要去亲自查访。

 

►西方那些非常成熟的古书行业是怎么卖书的?

这就要讲到“书乐园”,“书乐园”就回到大家认知的书展跟书店。我特别举了两次古书展,正好是我常常去的加州国际古书展。

 

每一年加州都有古书展,事实上这个古书行业在西方是非常成熟的一个行业,国内大多是综合型的书店,比较少有珍贵收藏,特殊意义版本书为主的古董书,在西方很多,而且还有常态性的书展。

 

为什么我喜欢去古书展?比方说你可以看得到,惠特曼《草叶集》第一版长的是什么样子。第一版就是这个绿色的压纹,然后有一点藏青。这里面没有作者的名字,他自费出版,那时候他没名没钱,但是含有一张他年轻时候潇洒的自画像。所以这本书定价多少钱?16万5千美元,是目前的行情。因为大家很喜欢惠特曼的书,在1902年时候的出了套装,总共只有32套,全套十册定价4万7千多。刚才那本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却是这套的好几倍,不是说多就好,重点是它的重要性。

 

这套书的珍贵之处在于,第一册里面夹了一页惠特曼的原稿。国外在玩限量版时候的一些做法会令到限量版有它的特色。不仅仅是限定发行数量,有些时候也有很多种其他做法,比如说这里卖的还有马克吐温1880年的手稿跟原版。所以西方书商在书展的时候卖书很有创意,他把你的第一版加上当初的原稿放在一块去卖。

 

还有甚至看到有关东方的物件,比如卫生习惯画片,是1932年的东西;甚至还有这个胸章——争取正义钓鱼台,在古书展里面都能看到。甚至于更重要的经典——有名的《尤利西斯》大家都晓得,是乔伊斯的作品,他的第一版就长这个样子。1922年莎士比亚书店出版的,为什么莎士比亚书店那么有名,其实就是因为出版了这本《尤利西斯》。这个就是莎士比亚书店的主人西尔薇娅·毕奇和乔伊斯。

 

我们在书展里面不仅看到书,还看到一张烂唱片,已经碎成好几片了,有版开价一万美元,为什么?只因为当初只刷了大概几十张而已。在很早很早以前,1924年左右,唱片才刚刚开始起步,所以只有几分钟,上YouTube你会听到他的声音。




- ❸ -

对谈(钟芳玲 VS 钱小华、朱赢椿)

朱赢椿:书是纠结出来的,不纠结的人不太容易出好书

钱小华:未来的书店只会越开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钟芳玲:我既然是客人,就先耍赖一下,想先问一下朱赢椿老师,坦白讲你到底看过我的书没有?你是为了钱老板来帮我抬轿子的吗?

 

朱赢椿:芳玲小姐今天给我上了一课,我在下边听的挺认真的。这本新书我还没有完整地看,刚才已经有幸听了简单介绍,并且我觉得作为一个做出版的人,有些事非常有触动。

 

第一个就是我自己觉得,我这行还挺好的,因为你访书店没有纸质书就访不起来,我是一个做纸质书的设计人,我很开心。而且将来还会有更长远的时间去设计纸的书。

 

第二个讲到编辑,芳玲小姐是非常纠结的一个作者,也做过出版的,我深有体会。我现在捏一把汗,就是刚才讲到裁照片这个事情。裁照片这个事情很危险,因为我们自己做设计的时候,会非常武断把作者提供的照片掐头去尾,根据我们需要的构图给裁切掉。我这两天裁了很多照片,赶紧回去要查一下。

 

如果跟你合作,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一个不纠结的设计师,或者一个不纠结的编辑,不太容易出好书。书是纠结出来的,不管是写作的人,设计的人,印制的人,没有谁一次就搞准的,一定是纠结,可能纠结到最后还是发现原来的好,但是后面的纠结会让你心安。我也是个纠结的人。

 

钟芳玲:大家如果去到朱老师的工作室,或者是参加新书的交流会,跟作者或是编辑聊天,就会了解书籍的运作。我觉得书店的发布会,有时候可以不只找作者,应该也找一找编辑,他们跟作者联手打造出美丽产品的过程,其间有非常非常多的心血,也有他的考量在里面。



钟芳玲:我这次来是第一次见到钱总,钱总你二十年是怎么过的?

 

钱小华:钟芳玲老师这次一到南京,没进酒店就先来书店了,当时我们就要下班,她还是转了一圈。第二天又马不停蹄跑了我们的书店,以及南京的几家书店,这说明钟老师对书店的一种情结。

 

刚开始介绍《四季访书》这本书,与其说她是介绍这本书,不如说是打开了一个书店的世界,让所有在座的各位走进了一个古董旧书店,让大家触摸了一个个书店的灵魂。

 

我也有这样情结,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去看书店,包括钟老师刚刚讲的有些书店,我都去过,我到美国、英国,会拿着钟老师《书店风景》去看那些书店,考察那些书店。我想一家书店的好与坏,除掉一个书店的本身,个人认为最主要的还有这家书店的教育内涵,以及这家书店的员工内素质。当然还有这个书店跟社群的关系,我觉得也得是很密切的。

 

有的书店都是跟作者有关系,比如,城市之光书店与艾伦·金斯堡,金斯堡写了《嚎叫》给大家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莎士比亚书店与乔伊斯……刚刚钟老师说的查林歌斯路的书店,是因为美国的穷作者海伦,她越洋写信去英国买书,长达近二十年,才成就了这样一本书,但是二十年之中与她通信的那个采购员(音)去世了。我看到钟芳玲老师两次探访查灵歌斯路,还专门去看了这家查灵歌斯路84号,书店现在办成了一个音像店,就在那个街口。

 

一个书店要有一个情结,好的书店有生命情结、思想情结,还有历史情结。当年我们开这样一个书店,也是看了钟芳玲老师《书店风景》这样一本书,让我们改变了很多。钟芳玲这本书开启了中国书店时代,成为中国书业人的一本教科书,甚至一本启示录。钟芳玲老师的书话三部曲,可以成为我们书店界的标本之作。

 

钟芳玲:我没有给钱小华任何广告费(笑)。二十年前,网络不发达,旅游不发达,中国内地这批民营书店刚刚起步的时候,我是靠着大量的阅读(国外的杂志,专业书的杂志,很多的故事、历史是我在书中所得到的),还有我当时在出版社,有出国的机会去参观书展。别人除了公式化的拜访以外,大概很多人都跑出去血拼,可是我就会去看书店。这点钱总也是一样,这是用自己的两只脚去寻访。第一本书成为当年的“教科书”,是在那个时机之下的天时地利人和。

 

在这个年代大家都写很多书店的书籍,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回归到你在写书店的东西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怎么样让读者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不是对一个建筑产生兴趣。建筑是一个很好的诱因,可是最终我们所关怀的,不是这些。我为什么会写书店?不是因为书店长的好看,而是因为最早开始我喜欢书,我小时候被父母丢在书店里……书店对我来讲,是一个最平易、最平实、最平等、最平安、最平静的地方。我很幸运地在那个时机点的时候,做了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就是这样,我很幸运。

 

钱小华:我觉得钟老师这几本书对中国,包括台湾来说,构建书店的生命形态,还是很有借鉴和帮助作用。

 

打个简单的比方,《书店风景》出版之后,现在任何一家比较好的书店,有摆放台灯的,有爬梯子的,几乎都从钟老师这本书上学来。所以说我觉得钟芳玲这本书,实际上对于我们中国书店的改变,真的是非常大的。

 

另外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未来的书店是会越开越多,而不是越开越少,因为书店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这样讲?现在中国很多的书店都是可以跟餐饮、咖啡、酒店、画廊、美术馆、旅馆连在一起,是一种跨界式的,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形态,我个人认为其实丰富了我们这个世界。

 

钟芳玲:谢谢,今天很抱歉,我个人占据太多时间,等一下可以私下交流。

 

最后我想请朱赢椿老师分享一下,自己做书这么多年来,跟这家书店的互动,还有书店整体的变化,对你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吗?

 

朱赢椿:我每周几乎都要到先锋书店来观察,观察读者对书的态度。他们不一样,看书的人分几种,一种是奔内容而来,看价格,价格不能太高;还有一种是奔设计而来,有很讲究的,从内容到设计要对比版本,找最好的版本买下来。

 

这几年给我压力比较大的是网络,电子阅读、手机、地图量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在做书的时候非常谨慎,什么样的书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呈现。

 

文字的,经典的书,名家的书就非常克制;艺术类的书我会做得比较现代、实验,分的比较清楚。这样读者会比较好选择。我也不会把个人太多的设计感强加于书上,比如说芳玲小姐你要是再出一本书,我设计者肯定要把自己藏在后面,因为这是你的一本讲书的书,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不能被太张扬地显露出来,而是在后面的。我想将来有机会,虽然说我压力比较大,还是愿意跟你合作一本书。

 

钟芳玲:好的,我非常希望有这样的机会。现在已经很晚了,谢谢大家能够来参与,我一定会再回南京的,尤其有这么多有趣的人、事、地、物。


- END -

浦睿文化 整理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四季访书》

钟芳玲 著

浦睿文化 出品 /湖南美术出版社


戳文末 阅读原文 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